增粘剂的结构性能以及应用范围
发布时间:2020-05-14 16:53 浏览人次:61
不同增粘剂因其结构不同而有不同的增粘机理,但主要可以归纳为氢键网络结构的形式和粘弹性的改变。增粘树脂基本都含有酚羟基、羟甲基、羧基、酯键、醚键等,很容易与树脂、橡胶形成氢键网络结构,从而获得***佳粘性。某些橡胶因为玻璃化温度低极性小,本身就有很高的自粘性,加入到树脂或橡胶中,改变了被增粘物的粘弹性,使粘性增大。
增粘剂在胶粘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胶粘剂配方中不可缺少的组份,尤其是在橡胶型压敏胶和热熔压敏胶中。橡胶弹性体和增粘树脂在室温下一般都是固体,基本上没有粘性,为什么将两者混合后就会产生粘性,即能够将基材粘于被粘物表面并产生一定的初粘力和剥离力,为什么初粘力随着增粘树脂用量的增大会出现一个极大值,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一下两种观点。
1、两相体系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压敏胶的粘性本质上是由胶粘剂的两相体系的形态学所决定的。树脂分散相在粘接界面形成一个很薄的粘性层,该粘性层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粘性流动,润湿被粘性层,从而使初粘力增加,但存在较多的缺陷。
2、粘弹性学说
这种观点则认为压敏胶的粘性是由于胶粘剂的粘弹形变特性所决定的。按照这种观点,不管体系是否出现两相结构,只要溶解有树脂的橡胶相粘度降到一定值时,体系的初粘力就会增加。对于具有海岛结构的两相体系,若树脂的玻璃化温度低于室温,则低分子量的树脂相的存在会使整个体系的表面粘度更低,从而使体系的初粘力增加;但当树脂的玻璃化温度高于室温时,高粘度固体树脂相的存在像填料一样反而会使整个体系的表观粘度上升,从而使初粘力降低。
一般情况下,有适当的分子量、具有支化结构、含有极性或半极性基团以及空间位阻作用基团的增粘剂,多数具有较好的增粘效果,这一点可以作为设计、选择增粘剂参考。
增粘剂产品应用于:
1、天然乳胶以及以天然乳胶为主体的改性配方
2、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含醋酸乙烯单体的中、高玻璃化温度的共聚物
3、丙烯酸体系、醋酸乙烯体系及其他多元共聚体系的压敏胶产品
4、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体系
5、氯乙烯、偏氯乙烯与丙烯酸酯类或醋酸乙烯酯类单体的线型共聚物
6、丁苯胶乳以及以丁苯胶乳为主体的配方
7、水性氯丁胶乳及其改性配方
8、水性聚氨酯以及丙烯酸改性聚氨酯
9、乙烯-醋酸乙烯乳液(VAE)以及改性VAE、VAE基胶粘剂配方
10、动物胶及改性淀粉胶
用作增粘剂的物质通常是树脂状物,例如古马隆-茚树脂、酚醛树脂、二甲苯甲醛树脂、多萜树脂、石油类烃树脂、松香树脂等,***近石油树脂的开发特别活跃。用量一般为3~5份。
此外,在聚氯乙烯等场合,为助于填充剂配合物的粘结、分散,或者为了提高对基布的粘性,有时也适用增粘剂。